15個電子煙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

1、燈不亮,也無菸
電池無電:請用配套的充電器裝電池充電(充電方法見說明書),一次充電在3小時左右,充電時電池頭部燈亮,充電完成燈滅即可取下使用。一次充電時間不宜超過4小時,否則電池容易損壞。
電池處於保護狀態:在連續抽15口以上或一口氣使用時間過長(超過5秒)時,電池會處於保護狀態,等20秒左右就可正常使用。
電池與霧化器沒有擰緊:請擰緊電池與霧化器,使接觸部分完全接觸。

2、煙霧量小
在吸的過程中煙霧明顯變小:煙彈煙液用完,請更換新煙彈,更換新煙彈用等七八秒鐘就可正常使用。
滴了很多煙液或剛換的煙彈,煙霧量依然很小:煙液太多,請將霧化器倒過來用力將霧化器內多餘的煙液甩出或吹出,抽兩三次後就可正常使用。
很用力的吸煙霧量依然小:用戶使用不當,在使用者很用力的抽吸時,由於後勁跟不上,實際上電子煙只工作了很短時間,所以煙霧量小,正確的使用方法是輕而平穩的一口氣抽下去,才能享受電子煙的快感。
如何製造大煙霧?
我們不推薦所有新手上來就嘗試大煙霧,這需要一定的相關知識的積累。一般高功率,低電阻,高導油速度都會產生大煙霧。大煙霧玩家一般泛指滴油霧化器玩家。

3、LED燈經常閃
在使用的過程中,電子煙前端的指示燈經常莫名其妙的閃:程序設定,電子煙採用人性化的設計,在使用13——15口(差不多一支煙的口數),或一口氣使用時間過長(超過5秒)時,指示燈就會閃。

4、煙嘴發燙
在抽吸時感覺煙嘴很燙:頻繁使用或煙油不足,由於電子煙採用發熱器使煙液霧化,中心溫度高達280度以上,霧化器採用多級隔熱結構,一般不會有很明顯的發燙,但過於頻繁的使用或煙油不足時會累積一定的熱量,會感覺到有點燙,只要像正常抽煙一樣使用就可,另外環境溫度過高時也會感覺到發燙,在過熱環境中盡量減少使用電子煙。

5、使用時有響聲
在使用時霧化器發出“哧哧”的聲音:煙液霧化的聲音,電子煙是由加熱器裝液態的模似煙液瞬間昇華成氣體,由於在昇華的過程中的劇烈的物理變化而產生的聲音,屬正常現像。

6、煙液吸入口中
使用電子煙時煙液吸入口中:煙液過多或使用的方法不當,電子煙內部有防止液體倒流,防止吸入口中的裝置,但同於電子煙的“煙”是由液體液化形成的,在吸過幾十口後,由於氣化​​的液體遇到較冷的煙嘴內壁,會液化成小液滴依附在煙嘴內側,再吸時可能會有吸少量的液體吸出,屬正常的物理現象,只需裝電子煙反過來甩出擦乾就可以了。另外同於使用者自己加滴煙液的方法,可能使用過多的煙液進入霧化器,也可能吸到煙液。
7、有焦糊味
在抽吸過程中的焦糊味:煙彈煙液用完,請即時更換新的煙彈,更換煙彈七八秒後即可正常使用。

8、電子煙的維護保養
電子煙應放置於陰涼乾燥處。
電子煙在不使用時請將霧化器與電池擰鬆以防止誤操作。
長期不用時應將霧化器與電池擰開分開保存,並將霧化器內多餘的煙液甩乾。
打開的煙彈在兩三天內用完為止

9、我使用XXX桿子,用什麼霧化器好?
桿子和霧化器都是MOD的一部分,可以把桿子和霧化器理解成為兩個獨立存在的部分。只要接口對,任何霧化器都是可以接任何桿子的。桿子只是電池倉而已,對於最終的口感沒什麼太大的影響。多學多問,沒有一款霧化器完全適合所有玩家的。找到自己最喜歡的,最上手的,瞬間感覺自己逼格提升不少的霧化器,才是明智的。

10、為什麼我抽電子煙的時候有刺啦刺啦的聲音?
那是因為熱絲在蒸發煙油時候產生的聲音,一般供油速度越大,這種聲音越明顯。一組設置平衡的霧化器,這種聲音應該是輕微而美妙的。

11、為什麼我每抽一口電子煙,就感覺抽了一嘴油?
一般引起這種情況是因為您的供油量速度太大,吸的太猛,煙油還沒有被完全霧化成煙霧就被吸到了嘴裡造成的。但是也有油艙密封不嚴,滲入通氣管,未經過霧化而直接被吸到嘴裡的。請仔細檢查供油速度是否過大,和密封艙是否有滲油的情況出現。

12、成品霧化芯一般的壽命是多久?
根據您使用頻率的不同。成品霧化器的耗損速度也不會相同。一般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方法,就是相同味道的煙油在您的嘴中開始變味道了。那麼就是成品霧化器,快需要更換了。

13、煙油如果霧化不充分有沒有危害?
雖然質量過關的煙油的組成對於都是對人體沒什麼危害的東西,但是未經霧化的煙油會極大的降低您使用電子煙的感受。如果感覺霧化不完整,降低導油速度,或者增加輸出功率。都是不錯的應對方法。

14、抽完煙後,煙嘴上一層白乎乎的是什麼?
是人體唾液在煙嘴上的殘留,乾涸而結成的。不用擔心,用濕紙巾清理乾淨即可。

15、抽電子煙,為什麼會口乾?
很正常。因為煙油中的主要成分甘油(VG)和丙二醇(PG)都是高吸水的物質。任何說什麼什麼煙油不口乾的廣告都不可信。只不過每個人口腔唾液分泌的能力不同。有些人分泌能力強,就不會覺得口乾舌燥。如果您恰好屬於分泌能力弱的那一部分人,只需要多喝水就可以了。也不用想去怎麼換煙油就不口乾了,煙油中的成分就是這樣的,誰也改變不了。

Facebook
Twitter
LinkedIn